Sponsored by
Presented by
Organized by




計劃背景
由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辦事處、香港公平貿易聯盟籌劃的多元共融非遺推廣計劃「揮翰臨池樂共融」工作坊屬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項目。此計劃旨在為有特殊學習需要、殘疾人士或/和居港不同群體提供非遺活動,以提升他們對香港非遺的認識,並達致社會共融。
根據2021年政府人口普查統計,香港約有62萬少數族裔人士,佔全港人口約8.4%,而性別平等是公平貿易六大核心原則之一,因此,我們支持和推動少數族裔婦女接觸和了解中國文化,積極融入社區。本會透過舉辦「揮翰臨池樂共融」工作坊,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教授以少數族裔婦女為主的學員廣東話生活用語及新春祝賀語,希望幫助他們打破言語障礙,更好地運用廣東話溝通,並教授書寫和貼揮春的文化習俗,讓他們從握筆開始一嘗書法的樂趣。
工作坊從2024年一月至七月已舉辦了7期工作坊予不同少數族裔的學員,學員反應正面,大部分認為課程內容有趣且資訊豐富。
粵語學習
1. 顯著提升參加者的粵語水平

課程設計著重提升學員的口語溝通能力,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更自如地使用廣東話。除了教授詞彙,我們還安排了情境練習,如在商店、醫院、餐廳等場所的模擬對話。

經過每週的訓練和導師的悉心指導,參加者能了解粵語的各個聲調,並提高聆聽技巧和日常溝通的流暢度。

我們鼓勵學員多練習,在課堂上以及日常中以廣東話交流,互相學習。
2. 增加對本地常用詞語和文化的認識

教導參加者本地常用口語的語境意識及一詞多用等例子,令他們更容易了解,並有助與本地人的日常交流。
書寫及貼揮春
1. 提高參加者的中文讀寫能力和興趣

參加者學習書寫農曆新年和生活中常見的祝賀字詞,讓他們可以在日常中使用。

參加者學習「拆字解字」的方法,透過拆解漢字部首或音義來理解字詞的意義,有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部首去猜字義,從而更容易認字。
2. 認識香港非遺和中國傳統文化

揮春有祝福、吉祥等寓意,參加者學習每句祝賀語的意思,讓他們體會到中國人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及寄望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冀盼。

參與者可透過書法藝術了解當中的文化內涵,例如中文字的演變和揮春的起源,並以此作為學習中文的新途徑,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參加者了解中文筆劃順序,能自己書寫揮春。

當中接近95%參加者表示工作坊令他們了解揮春的意義,亦增加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
學員成品
學員感想
1. | 有參加者表示以往對分辨粵語讀音相似的詞語,例如「星期一」、「星期日」;「床」、「牆」有困難。他們透過工作坊能更留意讀音細節,並進一步分辨當中的差異。 |
2. | 也有參加者對華人家庭結構及稱呼不完全理解,會混淆「嫲嫲」及「婆婆」的分別。工作坊有助他們學習華人家庭結構上的不同稱呼。 |
第二年度工作坊
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將於2025年年初展開第2年「揮翰臨池樂共融」工作坊,期望讓更多少數族裔婦女認識貼揮春和粵語兩個非遺項目,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